2423期 第232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12-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音乐中的 远方与生活
新闻作者:


文 / 图  彭睿昕
戴上耳机点开手机音乐APP,一条年度听歌报告单弹出在屏幕的最中央。随手点开,一年以来所听歌曲被以关键词、曲风、场景、频次等因素呈现出来。凭此统计分析,APP甚至摹画出了我的年度心路历程和人物概念肖像,不由得感慨数字化生活的强大。
看着这份独具一格的年度盘点,沉寂的日子似乎重新被激活并串联了起来。那些熟悉的旋律自脑海中一一响起,光阴被赋调谱曲,一年以来的经历也在这些音乐声中活了起来,山海入眼,生活在心,而渺如尘埃的我则像那毫不起眼的苔花一样兀自绽放在这山海与生活之间。
登朱雀,攀太白,马希尔的《翻越》和Adele的《When We Were Young》便陪着我入低谷,上山脊。脚下困倦,脸上流汗,心中的信念却在风景与音乐的交汇里更加坚定。人生“怎么甘心这样被困住?”没有登高的苦累艰难,那种宏阔的诗意在心中弥漫?世事如山,要想“追逐未来,追逐希望,追逐梦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泥泞征途”就是唯一答案。
走川黔,沿着小路看远处山丘的绵延,乔浚丞《要山要海要自由》和戴亚的《圆满》便自心间飘了出来。乱石夹道,河流静默,在阳光的万道金光中,大地的轮廓被简约而浓烈地映照进了眼中。“要山要海要自由,要大雨滂沱扑向我,要清澈透明的天空,要一口解忧的烈酒。”接近不惑之年,在老成持重之余,谁又能否认心中的远方正如万顷波涛奔流汹涌。找个合适的时间放逐自己,身在山野,心有音乐,破除荒芜与藩篱,在行走与感悟里找到圆满。
居高亭,俯视微雨中的黄河自龙门山间冲荡而出,王中山的《黄河魂》与杨青的《半山听雨》伴随着我的思绪一起飞扬。山势峭危,浊水蜿蜒,雄浑沉迈的历史感夹杂着经历过的许多事情一起朝这座小小的亭子涌来。五千年的文明沉淀在黄河里,道家之清净、儒家之仁恕、释家之空悟、法家之平等自此飞跃而出,百感交集,站在临河的高亭里,就好像站在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曾经的得与失在众多的诗文篇章里开始平淡开阔,心境由此豁达,哲思趋于深入。
行走在乡村老旧的街道,阿梨粤的《晚风心里吹》和Hita的《采薇》自耳边响起,一直深入骨髓。工作在外十数年,尽管诸事顺利,但“梦里归家那一盏灯”,还有家乡的夕阳和晚风,却时时都会是我魂牵梦萦的所在。乡愁是每个旅人心里永远打不开的结,由乡思起,曾经故乡的人和事像决口的江堤滔滔而来,汪洋泽国里永远是柳枝的倒影,漫天的雪花。
漫步在郊外与田野,邂逅了一株灿烂绽放的木棉,梦然的《野花》便自然而然地从聆听转到了吟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意与音乐融合转化,由景思己,这一年来许多落寞的瞬间便显现在眼前。“我是一枝随风飘摇的野花”,“骄傲着风吹雨打”依然绽放最美的年华,一曲唱罢,旷野里只留下毅然决然的勇气。
阅读时的《夜色和晚风》,运动时的《Now I Feel Alive》,驾车时的《一路生花》,独处时的《忘忧曲》……这一年来,有太多的音乐陪伴着我走过点点滴滴,不管远足还是沉寂,无论飞扬还是落寞,这些音乐带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和启悟。藉由这些慰藉和启悟继续朝着理想状态前行,我还将是那个一如少年的我。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