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5期 第234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2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柳青与长安皇甫村
新闻作者:

  文 / 张玉琼
提起柳青,心中总是涌出许多感动。在这春和景明之时,再次走进长安县皇甫村,探访柳青故居,透过史诗巨作《创业史》回顾中国农业合作化发展的沧桑历史,缅怀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
坚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1916年,柳青出生于榆林市吴堡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高中毕业前往北平考大学,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平津告急,柳青返回西安。1938年,柳青抵达延安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革命圣地的柳青满怀热情,一边进行革命工作,一边创作,出版短篇小说《牺牲者》《地雷》。1943年,柳青自愿要求到米脂县一个乡政府担任文书,开始深入基层的三年农村生活,事无巨细的为群众解决难题,经历了非常艰苦的生活考验。1946年,柳青前往大连大众书店担任主编,1947年,柳青以米脂三年工作经验为素材,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柳青参加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这时的柳青,已是知名作家,拥有诸多选择,留在北京,或者选择其他风景优美,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继续写作。柳青回忆起在米脂县下乡的三年农村生活经历,给了他丰厚的创作回报,在苏联参观托尔斯泰故居的感触,也让他有了一边写作一边生活的想法。陕西,便成为柳青首要考虑的地方。
离京西行落户长安皇甫
1952年,柳青从北京出发,乘坐西行的列车,抵达陕西西安,开始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十四年,也是潜心笃志创作《创业史》的“长安十四年”。
柳青以长安县委副书记的身份进驻长安县,深入农村基层,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1953年,柳青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职务,借住常宁宫,开始写作《在旷野里》。1955年,柳青搬入皇甫村中宫寺,将这个破败的寺庙重新修整,作为一边生活一边写作的长期根据地。当时的皇甫村正处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起步阶段,柳青怀着饱满的热情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新事物,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革记录了下来。他不仅指导带领农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培养干部,教育群众,还深入生活,寻找到许多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原型人物。柳青在许多报告和散文中反复提及的青年农民王家斌正是《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在此基础上,柳青进行了文学化的加工与修饰,形成了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这一形象。经过多年打磨修改,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正式出版。《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展现了蛤蟆滩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以及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巨大嬗变,成为中国“十七年”文学期间的代表之作。
柳青精神照亮陕西文坛
陕西当代作家群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熠熠生辉的存在,陈忠实书中的关中大地,路遥笔下的陕北农村,贾平凹描写的陕南风景,分足鼎立,将陕西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书写的淋漓尽致,陕军文学的数次“东征”更是将高亢悠长的信天游、远山迷情的山歌、遒劲雄厚的秦腔唱响全国。当陕西当代作家取得累累硕果时,我们不能忽视也不应忘记的是,柳青作为“文学陕军”的奠基人之一,为陕西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柳青认为“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创作“要以六十年一个单元”,要终生学习,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怀着这样的文学信念,柳青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工作,选择回到长安县皇甫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将自己变成一个地道的农民。柳青与王家斌一起带领农民成立农业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创业之路当做头等大事,农村的真实生活体验为他创作《创业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柳青精神与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映照下,陕西作家始终关注农村变革,始终关心农民命运,路遥称柳青为“教父”,将其当做毕生推崇和学习的楷模,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革为题材,以孙少平、孙少安的生活变迁为主线,反映出新一代农民不同的人生选择。陈忠实视柳青为老师,有“小柳青”之称,他的代表作《白鹿原》以关中平原为书写背景,展现了白鹿两家祖孙三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纷争恩怨,揭露出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新事物冲击下的深刻嬗变。贾平凹、高建群等陕西作家同样在柳青精神的影响下,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史诗笔墨丰富着陕西乡土文学题材。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柳青的一生,是为文学事业奉献的一生,是投身革命与关心人民的一生。身处秦川大地的无数文艺工作者和党政干部在柳青精神的引领下,努力奋斗,献身群众,谱写着一首首理想之歌。
 (作者供职于陕西交控绿色发展集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