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智航用笔记录生活,用文字勾勒情感。人类的发展总是在求索中突破,从火种的出现到工具的运用,再到规律的探索。人类已然成为地球上已知生物中最早发展出科技文明的物种。因此,当提及AI带来的冲击时,我个人的态度是接受并合理使用它。人类对未知事物总怀有莫名的恐惧。哥白尼的日心说曾被教廷视为异端,如今人们对AI的担忧亦如彼时。当前科技远未达到《终结者》中“天网”的形态,AI既无自主意识,更无掌控全球网络的能力。我们究竟在惧怕什么?与其为未雨绸缪而惆怅,不如将AI视作数据库助手。年轻人更应主动学习使用AI,而非如老年人为智能化所困扰——“网络是什么?”“智能手机怎么用?”“全屋智能家电如何操作?”这些改变生活的技术进步,扫地机器人、电动窗帘、手机流量消耗,本不应成为恐惧之源。当职场人因AI进步而恐慌时,这让我想起慈禧见到火车、李鸿章初踏美国时的惊惶,或如老年人难以适应新事物。相反的,年轻一代已用AI解决实际问题。当我观望ChatGPT时,学计算机的表弟早已用它做论文查重、数据检索。通过交流得知,程序员能训练AI完成简单任务汇总,从而提升效率。作为文字爱好者,面对AI的迅猛发展,我曾陷入困惑:若继续用文字记录生活,是否仍有意义?这种疑虑既源于传统创作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也源于人类的知识地位变化的冲击。以下是AI对我写作的意义。AI时代为什么还要自己写东西?在算法与智能充斥的时代,我坚持用笔记录生活,源于情感需求。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勾勒、叙事风格与细节把控,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难以被机器完全复制。即便用AI构建写作导图,情感深度与真实性仍需创作者的心灵抵达。自我思考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独特不仅在于逻辑推理,更在于价值判断、审美鉴赏与复杂情感的把握。这些能力源于个体经历与深度思考的积累,决定着创作能否触及灵魂。写作有什么意义?文字是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承载作者的心路历程与内心世界。通过文字,我们定格思考、探索自我、寻求理解,既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文明进步的基石。AI能否替代创作?生成式AI可快速构建故事框架、补充细节甚至预测情感走向,但作品的灵魂与温度取决于人类的主观判断与修饰。用苗阜王声的相声风格形容——如“历史搅拌机”,永远无法产出“不合逻辑却恰当合理”的台词。目前我在用AI做什么?我尝试将AI作为辅助工具:错别字检索、细节填充、情节展开、润色调整。它帮助我高效完成基础工作,同时保持风格一致。AI有什么不可取之处?AI处理数据高效,却缺乏情感基调与深度理解。它能预测情节发展,却无法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技术辅助的终极目标,仍是守护作品的人文温度——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总而言之,我继续写作,因文学中的情感难以被AI取代。保持思维活跃,是为了深入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并为创作提供独特视角。善用AI提升效率的同时,需坚守人文精神,让文学继续成为连接心灵的情感桥梁。这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 (作者供职于西安外环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