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6期 第2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算法之外,人性的温度
新闻作者:

文 / 孟庆林
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爸爸扶着车后座,到了转弯的地方,总会悄悄把手松开,让我连人带车往前冲。爸爸站得越来越远,我只能听到他从远处喊:“别怕摔,疼就是你在长大的证明。”深夜翻开相册,三十年前爸爸教我骑车的照片边角泛黄,相纸上的颗粒在灯光下一闪一闪,像极了那天水泥路上的沙粒。当我用DeepSeek最新模型生成这张照片时,忽然明白:数字世界完美复现的童年场景,永远无法还原膝盖结痂时的灼痛与青草香。
我爸卖掉汽油车那天,发动机的轰鸣消失了。换成新能源车后,中控屏的导航指引路线,自动驾驶时方向盘轻轻转动,像被驯服的野马。我爸过去总摸着换挡杆说“开车的乐趣就在这儿”,现在却在车里听AI讲着不好笑的笑话。我忽然懂了:有些东西离去悄无声息,却让人心里发空——就像马鞭变成操纵杆,齿轮咬合声变成数据流动的嗡鸣。
去年冬天收拾旧物,翻出儿时的作文本。纸页泛黄,钢笔在“我的理想”几个字上晕开墨迹。那时我想当诗人,觉得每个字都带着温度。如今看AI写的十四行诗,格律严丝合缝,精密如仪器,却闻不到钢笔水混着青春冲动的味道。突然想起爸爸修车的工具箱——生锈的扳手、磨秃的螺丝刀、沾满机油的棉纱,这些不完美的工具,却透着人最实在的执拗。
从自行车到智能驾驶,从手写作文到AI写诗,技术从未停步。可真正的写作不在GPT的数据库里,而在每个执笔人颤抖的手心里;真正的意识不在神经网络中,而在某个深夜突然响起的方言童谣里。
AI能给我们华丽的辞藻,却给不了切肤的情感温度;能带来便捷的生活,但过度依赖会丧失思考的能力。面对AI这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是完美复刻品,而是那个会摔跤、会哭泣、会在月光下摩挲旧物的自己——虽不完美,却是独一无二的人。 (作者供职于西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