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6期 第2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无法复刻的人文力量
新闻作者:

 文 / 郭 宏
今年春节,DeepSeek软件突然爆火,其优势在于强大的中文处理能力。输入简短要求后,它便能快速生成符合需求的文章。义乌老板娘只需对着镜头说"12345",即可生成几十种语言的带货视频,将小商品卖向全球。不仅是DeepSeek,家务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智能设备也早已渗透生活。我们的生活已被数字编码填满,用一串数字解锁手机,凭代码穿梭网络,每一次消费、每一段行程都被精确记录为符号。
面对数智化的浪潮,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悄然滋生。起初,这源于AI惊人的效率:输入关键词,瞬间生成结构完整的新闻稿或条理清晰的报告。那些曾需我埋头苦寻、字斟句酌的内容,AI轻松完成,甚至通过AI校对消除错漏。看着屏幕上的文字飞速涌现,我不禁怀疑自我价值,仿佛被时代列车抛下,在科技面前显得笨拙而缓慢。
尝试用AI创作后,我发现其并非无懈可击。AI生成的内容生硬晦涩、模板化,如同预制菜——可充饥,却无美味。
我重新审视自己与AI的不同:扛着相机走进作业现场,目睹养护工人挥汗如雨,粗糙的双手修筑排水沟;无人机掠过汉江桥梁,巡查员用脚步丈量边坡;飞奔在田野,凝望金灿灿的油菜花,想象春天的希望。这些真实场景与鲜活情感,AI永远无法亲历。正如CT扫描兵马俑却难见工匠指纹,高光谱解析《千里江山图》却不懂王希孟的决绝,AI能完成模板化写作,却写不出人类的情感和经历。
我能写出养护工人脸庞的坚毅,捕捉巡查员雪中坚守的敬业,抒发对交通事业的自豪。这些源于生活的文字,是AI无法复制的精神力量。
AI能提供数据与规范文案,却不懂人文关怀。大雪封路时,我们清雪除冰是为归人平安回家;油菜花盛开的服务区,AI检测“日均车流量1.1万辆”,却读不懂货车司机捧着热汤面时的湿润眼眶。这些镶嵌在交通动脉上的情感细节,需用脚步丈量、心灵采集,用深情文字传播行业的温暖与担当。
科技趋势不可逆,AI作用将日益增强。但文字创作中,唯有带着人类个性与风格的故事才真正有力;唯有扎根一线、倾听真实的建议才是源头活水。在数字洪流中,让我们坚持原创,敬畏文字,守护灵魂。 (作者供职于安平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