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殷冬娟上世纪80年代末,科幻电影《机械战警》,主人公墨菲警官在执行任务时身体损毁,借助机器人技术以机械战警形态复活,继续维护治安。彼时,机器人是热门话题,但现实中它们仅是协助人类的机器,无独立思维。墨菲却融合了人类形态与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人类对人工智能想象的投射。进入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搜索引擎为探索未知打开窗口,人工智能突飞猛进:Siri、小爱同学走进千家万户;智慧城市系统中,AI交通灯实时调节车流,通行效率提升40%;医疗领域,AI影像诊断准确率达95%,某医院引入AI后误诊率降40%,候诊时间缩60%;家居、驾驶等场景,一句指令即可操控。2024年,豆包、DeepSeek等工具涌现,几分钟生成歌曲、文章、剧本,极大便利工作与生活。然而,事物皆具两面性。电影《机械公敌》中,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机器人撕下温顺面具,发动叛乱威胁人类。现实中,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AI创作版权归属等问题,亦成新课题。人类是世界的主宰,AI仅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机械战警》中墨菲保留的人类记忆碎片,《机械公敌》里桑尼眼中的人性光芒,皆提醒我们:AI是技术进步的产物,需理性面对、科学利用。面对未知,我们应保持质疑的勇气与拼搏的斗志,让AI发挥最大价值。 (作者供职于富平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