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王 丹前几日,有幸作为女儿的班级家委去学校开会,会议主题是“数字赋能,家校共育”,内容均与AI相关。学校引入的AI导师系统通过对比分析,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使班级平均成绩大幅提升。校长多次提到豆包、DeepSeek等话题。那么,AI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或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使计算机具备感知、理解、判断、推理、学习、识别、生成、交互等能力。作为一名普通职工,面对AI时代的风口,我并非无动于衷,但也时常担忧工作岗位会被智能化的机器人取代,内心充满焦虑。随着对AI的深入了解,我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既带来便利,也引发挑战。关于如何与AI共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AI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令我深信不疑,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八零后到零零后,在国际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他们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从AI雏形建模到DeepSeek的完善,再到令国际黑客咋舌的Manus横空出世,惊人的计算速度与极致便利,作为华夏儿女,我倍感自豪。许多人担忧AI将导致失业,但答案是否定的。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到2025年,自动化将替代8500万个岗位,同时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这种更替并非简单转移,而是职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例如,东莞某智能制造工厂引入300台协作机器人后,原有200名装配工人转型为机器人训练师,需掌握数字孪生建模与人机协作编程,工资水平反升45%。最后,站在智能革命的临界点,我们应看到文明跃迁的机遇。当深圳无人机编队在夜空组成凤凰图案时,人类工程师正在调试下一代量子计算芯片。真正的智能革命不是机器模仿人类,而是人类借助机器实现认知升维。未来工作不会消失,但需重新定义。作为高速收费人员,并非无路可走,而应紧跟科技步伐,转型为综合服务人员,将重心从单纯收费转向为司乘提供更优质服务。在这场长跑中,赢家永远是懂得驾驭技术浪潮的智慧生命。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