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石开友人对贾平凹老师说:“按你的创作习惯、语言风格、口吻笔调等,照着写出来问题不大。”正在穿外套的贾老师眼皮未抬,左手伸进第二只袖子,语气松淡:“它能知道我下一部作品写啥?”友人瞬间语塞,停顿后讪讪道:“那不行。”友人说的正是AI。关于DeepSeek的强大,众人皆知它能翻译、解答、编撰、写作,堪称全能工具。日前记者采访冯远征老师,问其对DeepSeek的看法,他说自己早已下载试用,甚至用它写过剧本:“很不错、非常快、有意思、有结构,但这样的剧本不能用,因为没有温度。”这温度,恰似人类的体温,生动鲜活;所谓生命力,即直接可触、可感知的存在。AI再强,终归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喧宾夺主终是表象,宾再扰攘仍是宾,主再沉默终是主。人类的致胜之处,在于不可复制的主观能动性——永远能踏出千变万化的下一步。正如贾老师一针见血地反问,AI绝预料不到他下一部作品写什么。这种“不够快、准、精”,却无可替代的领域,我们称之为灵感。灵感的诞生充满变数:未知、模糊、等待,却又可能迸发、空降、急就。它源于思考,而思考的构成更复杂——先天禀赋、后天积累、环境际遇、历史沉淀……诸多因素交织。灵感,是独属人类的思想妙得。综上可见,AI依赖既有资料,资料越丰,成品越精,却毫无创造性——其上限止于预料,永无创造可能。真正的出路在于“思考×AI”:以灵感之花点燃创造,以提问之趣突破陈规。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AI洪流中守住不可替代的温度。 (作者供职于蓝田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