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6期 第2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写作的灵魂与挑战
新闻作者:

文 / 彭睿昕
“细雨拂过琴弦,嫩芽吐出音符,山在呢喃,泥土隆起了新的褶皱。”这首题为《雨弦》的三行诗是我利用AI工具DeepSeek自动生成的文本。从诗体要求和内容来看,文本中规中矩,音韵协和,意象典型,含蓄蕴藉,算得上是一篇尚可的诗作。然而,握着手机的我仅仅是轻触屏幕,输入的只是“春雨、三行诗、婉约、希望、昂扬”五个不相关联的词。
从“图灵测试”开始,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AI大模型工具基于强大的搜索能力、语义理解及深度学习不断迭代升级,逐渐取代传统搜索引擎,成为许多人获取和整合信息的新方式。而作为这一工具的衍生功能,AI写作的问题被广泛关注,成了公众讨论的文学伦理议题。
文学即人学,写作的意义恰蕴藏在千人千面的差异化眼眸中。《文艺报》曾邀请诗人张二棍、戴潍娜与AI工具DeepSeek围绕“春节记忆”创作诗歌。诗人以“孤寡的盲者”和“独自旅行的高跟鞋”对抗“硅基生命”的囊括万象,侧面揭示了人类与AI写作的根本差异——人之文学,因不同境遇下的独特视角与情感而灵动迷人。文学非文字的堆砌,其终极价值在于非理性,如腾腾燃烧的火焰,无论外在描述多形象,都无法忽视灼灼本质——那颗滚烫的灵魂。
作家麦家曾说:“AI写作虽在技术上超越多数人类作者,但无法替代文学创作中那1%的灵魂与情感。”真正的文学关乎人类独特的思想与情感表达,而非简单的模仿与整合。从文学角度看,此言一语中的。
不可否认,这种解构与重组带给写作者巨大压力:一半源于创作恐慌,创新后劲不足,与能够“完美匹配”的AI写作相比,文本质量堪忧;另一半源于情感滩涂,感受力与表达力的张力不足,文字“泯然众人”,难敌算法的精心表述。
萨拉马戈在《谎言的年代》中写道:“我们已失去分析世界的判断力,仿佛被困在柏拉图的洞穴里,放弃了思想与行动的责任……”文学的底里是思想与情感的相融,好文字从不产自荒芜的头脑与贫瘠的感受。经典作品之所以优秀,皆因作者独一无二的深思与表达。
有人吐槽AI写作如“文字的预制菜”——配料精准、味道统一,却无厨师的“锅气”。要对抗这种“塑料味儿”,我们需回归写作原点:文以载道,文以传情。以哲思对抗千篇一律,以情感撞碎算法壁垒,祛匠心,存赤诚,用生命最深挚的体验守护混沌世界里文字凿出的光。
写作是舒缓,是激越。诚心与赤心到了,纵使难敌数字化文字的总结计算,至少可对自己有所交代——毕竟,好文字属于旷野。无瑕者难存真气,月亮尚有阴晴圆缺,不求完美,或许才是独具魅力。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