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6期 第2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
新闻作者:


文 / 王星雨
当我看到“AI给我带来了什么?”这个月的主题征稿后,不禁陷入沉思。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通用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为某个题目绞尽脑汁时,AI搜索已能全面高效地提供答案;当我们伏案苦思,搜肠刮肚地遣词造句、打磨文笔时,AI凭借大数据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快速完成任务。这引发我们深思:“我还有必要自己写东西吗?AI是否会取代个人写作呢?”
AI写作的出现无疑带来积极作用。然而,对于任何新事物,我们都应辩证看待。首先,机器人终究只是机器人,它缺乏人类的情感。作家创作一部作品时,往往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来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阅读名著时能够产生共鸣。正是凭借观察与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真情实感。作家在写作时融入个人的思想意识,真挚地传递出自身情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千古传颂的诗句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然触动无数游子的内心。而AI无法真实地观察和体验,更无法像人类一样感悟,它只能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算法来创作。
写作灵感和创意是人类所独有的特质。宋朝诗人陆游曾写过这样的诗句:“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的就是灵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科幻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是人类的创造力。诗人郭沫若谈他创作《地球,我的母亲》的经过时说,当时他在图书馆读书时,不知为何突然诗兴大发,以至于他跑到外面倒在路上亲吻地面。AI写作无法体验这种灵光乍现的瞬间,它所生成的作品是从海量大数据中拼接而成,具有模板化和格式化的特征。个人创作如同一桌满汉全席,风格多样、特色鲜明,每位创作者都能烹饪出独一无二的美味佳肴,而AI写作像连锁快餐店,每一道菜的食材和工序都千篇一律,同一品牌的口味差异微乎其微,更像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缺乏有趣的灵魂。
人工智能成为时代浪潮中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我们则是这浪潮中奔涌的一朵朵浪花,见证并参与其中。读书、思考、写作、运动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充满正向循环的行为,贵在长期坚持。它们值得我们为此投入时间、精力与情感,并从中获得滋养与成长。如果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找到一两件自己始终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我觉得这何尝不是生命的意义呢? (作者供职于港务区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