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祁军平老师快递来的《守心如玉》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石玉先生。通读一遍作者的倾情之作,虽仍未曾谋面,但一个慈祥、伟岸、智慧的长者形象却跃然纸上了。石玉先生在《守心如玉》前言中坦言,“我读书没上过大学,当兵没当官,当基层领导没当上层领导,平庸、平凡、平安”,一生“无为”。而他又强调终生读“无字书”,悟出了人生需要勤奋的道理。足见,石先生是一个甘于平凡又善于思考的人。在我看来,家风的传承,通俗讲就是把自己乃至先辈的人生体验、生存智慧和做事底线传承给后辈儿孙,以示教导和训诫。《守心如玉》正是如此,把祖辈的经历和自己传奇、勤奋的成长历程,如画卷般展示,以期晚辈从中汲取教益。石先生行伍出身,转业后一直在交通运输行业工作,行话说是一名“公路人”。终生与路为伍,他敏于事,勤于思,为麟游县的公路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人生,也如一条乡村公路,看似平凡,却坚毅、执着和伟大。文集从故乡传说着笔,寻根问祖,以回顾石氏发源地澄铭窑地名由来为缘起,记述当地风物人情、梳理宗亲血脉。以此开篇,仿若开启一幅人生大幕,从起点告知后世我们“从哪里来”。明清时期青砖小瓦房的闲适生活、地震后举家迁徙重整旗鼓的安贫乐道,不被鸦片诱惑洁身自好,勤俭持家的生活积累;革命年代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保护革命火种的家国情怀。祖辈洁身自好、乐善好施、大义凛然的风范,正如作者所言“不是总结出来才实施的”,而是在思想精神上逐渐形成的为人处事原则、风格和习惯,是家族历经磨难的历史见证,也是一代又一代石门先人践诺履行,充实起来的。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家风最有效的传承途径是言传身教。作者在承继先祖精神谱系的同时,用大量篇幅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用自己的阅历和行为准则充实家风。军旅生涯,是最为传奇和精彩的篇章。这段时光是作者秉性养成的关键时刻,吃苦耐劳、积极上进,最能突出作者的勤奋。那些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惊心动魄的试验场景,时时让人心潮澎湃,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文字,虽朴实无华,却一次次叩击读者心灵。《守心如玉》用大量篇幅记录了作者这一阶段的亲身经历、生命体验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正是军队大熔炉的历练,养成了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品性,为其率领众兄弟克服困难、团结一心谋发展奠定了根基。家风的总结和凝练,不是空穴来风似的遣词造句,是一路走来的风雨汇集,是由成功得来的经验,也是源自失败的清明,更是奋争练就的勇毅。它是一个家族团结的根基,更是向上发展的阶梯。文集用相当篇幅记载了自己行走祖国东北、西北诸多城市的感受,有人文景观、有历史钩沉,但更多的是对公路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正是这一路的不停歇,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为麟游公路事业的规划、筹谋和发展的前瞻性插上了翅膀。石先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他时刻告诫自己和后辈儿孙,要擅于读“无字书”,到实践中去读懂人生这本“无字书”,体悟生活的真谛。学而思,致用,他以实践指导政治思想工作,形成独有的工作作风,他是一名杰出的政工干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石玉先生多次组织家庭会议,围绕家风教育孩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提醒其把持处事的底线原则,提高做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父亲对家庭教育履责,更是一个老革命、一个政工干部的家国情怀,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从文集附录中几篇后辈关于家风、家教传承的文章,不难看出石玉先生对晚辈精神长相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守心如玉》中还收录了作者撰写的部分悼文,多是为亲朋好友和长辈所做,字字珠玑、饱含深情。“勤俭、自立、诚信、负责、宽容、大度”这是石氏家族的家风,也是作者在岁月奔袭中提炼出来的人生真谛。一部文集,汇集了石氏家族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生存智慧,作者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阅历,凝练成了家族尊崇的家教家风,指引子孙后代知来路,知去处,坚定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生命之河奔流不息,石氏家族在践诺中自律和他律,传承家风,教化后人,使得一个家族向阳而生,这种自觉和清明,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精神谱系。在有为中谦虚谨慎修无为,在无为中奋发前行求得有为,达到人生的圆满,这就是石玉先生和他的《守心如玉》给我的启示。(作者供职于宝鸡市秦龙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