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 娜母亲手本不巧,却在她30出头的年纪就学会了捏面老虎,这一捏就是30个年头。面老虎,是父亲老家清明祭祀花馍的一种。各地清明祭祀习俗不同,母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蒲城人,一碗散发着早春气息的刺角面就是当地人流传下来的清明祭祀习俗,但是父亲祖籍华阴,早些年父亲的祖辈举家迁徙至蒲城,至此我们老陈家的后辈们便定居至此,成了半个蒲城人,虽然扎根于此,但是在口语表达、生活习俗等方面还是更多地沿袭了华阴一带的习惯,所以清明祭祀更是有别于蒲城当地人的习俗,我们则是蒸制出一个一个栩栩如生的面老虎祭祀。母亲初嫁进门时,很多农活、家务活都是不太会干的,家里日常打理、逢年过节筹备这些都是由勤劳的祖母亲力亲为去干的,而母亲则一门心思扑在她们经营的生意上,偶尔偷得空闲便会帮祖母打个下手。然而这样清闲的日子在父母三十一岁那年戛然而止,祖母突然撒手人寰,生活方面一向依靠惯了祖母,母亲突然要扮演起家里最年长的女主人的角色,学着祖母的样子支撑起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可想而知当年的母亲也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祖母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母亲面对一团面粉无从下手,便把村里年长一点儿的老人请来家里,手把手给她教授传艺。面老虎顾名思义就是用面蒸制成的老虎花馍,老一辈的人心灵手巧,将面团玩转于手心,揉一揉、搓一搓,提前煮好的鸡蛋便瞬间被包裹进了老虎的肚子里,随后就是捏制老虎的四只脚,用刀背刻画出老虎的脚纹路,然后划开,再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四只脚就做成了,有了脚老虎就有了支撑力,随后再做老虎的头和尾巴,搓条、留纹路、豆子点缀眼睛、红枣塞进嘴巴里当舌头,瞬间面老虎就做成了。按照华阴老家的习俗,家里有多少个人就要蒸制多少个面老虎,清明当天家里的男丁们要用竹篮提着少许蒸好的面老虎、菜及煮好的鸡蛋去祭祀,用以祈福祖先庇佑后辈生龙活虎、无病无灾。母亲得到了老一辈人的真传后,次年便在清明前夕提前张罗着和好面,第二天待面发好了就开始一遍一遍地揉搓,我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揉这么遍,看着都累得慌”。母亲一边费劲地揉面一边喘气对我说:“这是祭祀要用的,得一遍蒸好”。当我心疼母亲想要帮她时,母亲总嫌我碍手碍脚,怕我给她帮了倒忙,耽误了事。便就只给我分配了给篦子擦油、抱柴火这种小事。眼看着那么一大团面在母亲反复揉搓下变得光滑,又在她反复摸索、用心捏制下慢慢有了老虎的样子,真是为母亲感到高兴。她终是学着祖母的样子,将这一习俗得以沿袭。有了第一年的成功经历后,母亲便自觉自己出师了,随后的这些年,除了每年改良捏制的细节外,也慢慢地在数量上进行了加量。母亲听老人说吃了面老虎,寓意好。所以随后的每一年,母亲除了给我们老陈家这个大家庭十几口人每人捏一个老虎外,还把表兄妹家孩子、邻里家孩子也计划在内,一人送一只面老虎,想把这份好福气也带给他们。母亲和面的盆也由最初的小盆,一年一年,越换越大,蒸了一锅又一锅。每每心疼母亲一年比一年年迈,劝她不要再讲究这些旧习俗,可以多买点水果糕点来替代时,母亲总说:“这心意怎么能用这个比”。我知道母亲是在以她自己的方式,感恩祖母当年对她的好。时至今年,清明又到。母亲又惦念起了今年的面老虎该如何如何。看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已赛过黑发,脸颊的皱纹有了纵横的纹路,走路也不如以往风风火火……我心疼地劝母亲:“有些人值得深记在心里,你懂得感恩,她会一直保佑你;你想祈福的人,她懂你的心意,也更希望你不要那么累”。 (作者供职于西镇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