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0期 第234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4-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茶韵千年 香漫焕古
新闻作者:

文 / 图  张 辉
汉江如带,蜿蜒于秦巴山间,于峰峦叠翠处,忽见一片黛瓦青砖的古朴小镇——紫阳县焕古镇。此地,山岚氤氲,茶香沁骨,千百年的岁月在石板路上刻下斑驳,又在茶树的枝梢上抽出新芽。若问茶魂何在?答曰:尽藏于这“贡茶古镇”的一砖一瓦、一叶一汤之中。
茶源:崖壁间的千年风骨
焕古的茶,生于险峻。陡坡崖壁间,茶树扎根乱石,汲汉江云雾,纳秦巴灵气,枝叶舒展如凤凰振羽。唐代,此地茶芽已为宫廷贡品;至明清,茶马古道的驼铃声中,“紫邑宦镇”毛尖随商船远渡,名动九州。传说里,宦姑刘冬姐以茶济世,授乡邻制茶技艺,茶香随其羽化成仙的故事流传至今。百姓感念,遂以“宦姑滩”为名,后易“焕古”,寓新生之意。
茶,是焕古人的生计,更是血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退耕还林的号角吹响,茶树替代了贫瘠的庄稼,却遭乡民抵触。干部夜守茶园防拔苗的往事,早成了茶农趣谈。而今,三万亩茶园苍翠连天,人均两亩茶田,春茶一季可获万元收益。曾经的“拔茶树”化作“护茶人”,绿色茶山蝶变金山银山。
茶事:匠心与科技的共舞
晨雾未散,茶农已背篓上山。指尖轻捻嫩芽,一叶一芯,皆是时光淬炼的技艺。昔年茶农不舍修剪枝叶,如今却持电动剪,如匠人雕琢艺术品,按“每平方米八百芽”的标准精修细管。春采一季,夏秋养树,枝叶腐作肥,滋养来年新绿。这般“舍”与“得”的智慧,让焕古茶质冠绝陕南,鲜叶价高至每斤三百元。
科技亦为古茶注入新魂。智慧茶园里,传感器监测土壤酸碱、虫情旱涝,数据直传手机,管护效率倍增。茶企联盟推行统一标准,从种植到包装,“焕古茶业”渐成驰名品牌,携“硒香茶”“莎琳假日”等新品走出深山,香飘四海。
茶韵:古镇中的时光沉淀
漫步焕古老街,青石板映着斜阳,吊脚楼悬于江畔,茶旗在风中轻扬。奉茶室内,粗瓷碗盛着琥珀色的茶汤,茶香与故事氤氲交织。乡贤馆中,宦姑传说、茶马旧事娓娓道来。一杯清茶,便是一段历史的回甘。
这里山好、水好、阳光好、空气好、土质好,且温度适宜,湿度恰当,极宜喜湿耐酸的茶树生长。古镇周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坡上,长满茶树。每年清明节前,当第一茬富硒茶采摘下来,勤劳智慧的焕古人就用自己一双巧手,将它们炒制成色香味俱佳的茶叶,投放市场,销往全国各地,赢得茶客极好口碑和欢迎。
茶,亦化作舌尖风物。蒸盆子以全鸡、猪蹄为底,佐山珍海味,蒸汽缭绕中锁住鲜香;木柴灶上,土鸡与山蔬共炖,汤汁浓稠,暖人脾胃。硒香鱼鲜、魔芋丝滑,食材取自富硒土地,滋味沉淀岁月,亦饱含山民待客的淳厚。
茶旅:山水与人文的交响
若说茶是焕古的魂,文旅便是其翩然起舞的衣袂。古镇以茶为媒,将茶园变景区、茶品成文创。游客可着汉服采新绿,于茶社品茶咖,或宿于“宦姑六舍”民宿,听雨品茗,梦回唐宋。春茶开园节时,千人共采,民歌绕梁;茶旅综艺《开麦吧!茶乡》以真人秀展现茶农劳作,竞演间尽显秦巴风情。
汉江畔,滨江步道蜿蜒,茶山观光小径曲折。大连村至老街的茶旅线路,入选省级精品,游人可循此探古驿道、访硒茶园,最终倚栏远眺,见江水如练,茶山如浪,方知“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妙。
茶心:草木与人的共生
“茶”字拆解,便是“人在草木间”。焕古人深谙此道:茶山涵养水土,茶业反哺民生,茶文化滋养乡魂。老茶农袁光发年收入二十万,笑言“茶树是子孙的饭碗”;大学生刘芸芸返乡创茶社,以新潮茶饮吸引青年,让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
暮色四合,汉江烟岚渐起,茶山隐入雾中。茶坊灯火次第亮起,茶歌悠悠,混着炒青的窸窣声,飘向远山。此地,茶非止于饮,更是一种生活:农人因茶富足,游子因茶归来,文化因茶传承,古镇因茶新生。
焕古的茶,是崖壁上的倔强,是杯盏中的温润,是千年未改的初心。若你倦了尘嚣,不妨来此,取一瓢汉江水,沏一壶焕古茶,任茶香浸透衣衫,听时光在茶汤里浅吟低唱。须知,此间草木,早已将岁月酿成了诗。 (作者供职于安康市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